观察中文版

观察中文版

大小:5.20G 时间:2022-11-28

语言:简体中文 环境:Win All

请使用PC访问此页面下载

注:本软件为PC版,PC软件不适用于移动端。

简介

观察中文版(Observation)是一款走科幻恐怖风格的冒险解谜类游戏,在观察中,玩家将会扮演太空中转站里的人工智能系统——S.A.M,玩家需要跟宇航员相互配合揭露出前几任宇航员消失的秘密。该游戏拥有引人入胜的游戏背景,相信能够为玩家带来非常不错的游戏体验。

观察中文版
[基本信息]游戏名称:观察
游戏类型:冒险游戏
开发发行:No Code | Devolver Digital
发售日期:2019-05-21
游戏平台:PC


[Game 介绍]《观察(Observation)》是一款异形风科幻恐怖类的冒险解密游戏。在游戏中玩家会置身于一个名为“Observation”的外太空科考空间站,那里的宇航员都突然和外界失去了联系,玩家需要查出究竟发生了什么。不过,这里比较神奇的是玩家并不会扮演一名上去探索的宇航员,而是扮演空间站中的人工智能系统——S.A.M.。玩家可以通过移动S.A.M.的镜头来体验游戏,并配合来到这里的宇航员一起探索事件的原委,寻找消失的宇航员。


[背景介绍]在这款游戏中,玩家将扮演SAM,这是一个地球轨道基地的机载AI,它将在一次神秘事故中协助艾玛·费舍尔博士,这一事故摧毁了空间站,并使得其他船员消失。玩家还受到了一个未知信号“带过来她”。SAM是一款无形的人工智能,它可以在游戏中查看空间站的摄像头、操作系统、控制各种工具探索空间站,并协助博士解决谜题。


【观察中文版特色介绍】精致细腻的游戏画面
丰富性的游戏元素
精致细腻的游戏画面
解决一系列的难题来控制空间站


[/[K0/]游戏评测]一九年的六月新闻远比游戏精彩,先是小岛秀夫又是使命召唤还有马上要来的E3,似乎为了避避风头,大部分游戏选择在五月发售,这就导致上个月成为了一个押宝月,比如《瘟疫传说》和《观察》,前者风头已过虽说表现不错但是稍有遗憾,最后的期望就落在了D社的《观察》上,发售前一天在Steam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它的踪影,直到想起Epic才发现“你怎么跑这里来了”,选择EPIC确实给这款游戏盖了一层薄沙,但好在其优秀的质量依然闪闪发光,那么今天就来聊聊这匹五月最强黑马——《观察》,这篇迟到评测的开头还要从一部电影讲起。


“HAL”和“S.A.M”
看到“太空惊悚,空间站和人工智能”的要素,我第一反应是库布里克的电影——《2001太空漫游》,这部电影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,但影片中“生命,宇宙和人机关系”等等话题却被一代又一代人继续讨论,在电影业历久弥新时游戏也在蓬勃发展,两者最终难以避免的发生了融汇,最终诞生了“交互性游戏”这一品类,《观察》就是其中一员。


“再看一眼伊丽莎白”
其实这个概念在《生化奇兵》中便已初展眉角,后来得益于电影和游戏的发展,这个概念被不断的深化和完整。这类游戏的流程不长难度较低,适合大多数玩家,用游戏产生的互动使玩家沉浸在故事中是它们的特色,在硬核游戏当道玩家圈子愈发闭合的今天,很多人都觉得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方向,所以D社在2013年成立了电影发行部门,这部《观察》就是他们电影化的第一部作品。
这类作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“个人化”,因为难度要求不高,适用群体广泛,所以制作人或者是“导演”可以尽情让作品偏向于“个人化”,在游戏内容中尽可能地倾注心血完成“作者化”的表达,游戏性上只要保证游戏玩法能与内容产生交互反应即可,《观察》中的交互就是扮演人工智能——“S.A.M”。


“游戏大部分的操作界面就是AI界面”
玩家需要操控摄像头或者飞球与环境交互,完成女主发配的任务,似乎是为了追求更深的代入感所以设计了大量繁琐的操作,比如干什么都要先匹配,有了电路图也需要反复解码,虽然很拟真但体验并不好,尤其在卡关时非常令人头疼。
游戏偶尔会需要玩家扮演一颗飞球在空中自由探索,平衡感不好的玩家很容易觉得头晕和不适,在游戏性上没有筛选玩家,却在生理上筛选了一大批玩家,这一点对于《观察》来说确实挺无奈的,因为离开飞球就没有了空间探索,但飞球的存在就会产生以上问题。
游戏还缺乏教学和指引,面对一个新任务玩家会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需要观察和实验一阵来摸索其中的门路,任务的文本指示不够明确,导航系统经常碰壁,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游戏里比较令人头疼的环节。


“游戏内大部分时间的视角都是作为一个见证者和镜头去旁观”
写到这里再顺便聊聊“声音很大”的EPIC吧,EPIC在价格上比Steam要优惠不少,福利很多,与Steam不同的地方在于EPIC除卖游戏之外的重点在开发者社区的营造上,你可以下载到免费的游戏引擎以及相关的设计教学,但是其平台功能有比较严重的缺陷,没有办法直观的看到玩家社区,截图等等附属功能欠缺,对于用惯了Steam的用户来说体验并不算特别好。


“每周还会再送一款游戏,真香”
《观察》的游戏性表现比较一般,因为追求代入感所以加入了一些不算合理的游戏设定,对比D社之前的作品,不难发现他们这次有意的将游戏的重点放到了“塑造”的层面,游戏流程仅有4个小时左右,如果进展顺利很快就可以看到结局,对这款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自行游玩或者“视频通关”,因为接下来会稍含剧透。

表达,仍旧是表达
老流氓开始泼文舞墨还真的不输文人骚客,大多数玩家们对D社的印象就是血腥暴力且低俗,永远伴随着叛逆劲,彷佛没有太多思考,好玩打爆就可以,而这次他们在《观察》中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状态,因为追求拟真感割舍了部分游戏性,并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游戏内容上,当这位老流氓开始认真玩艺术时就创造了一个令人AMAZING的科幻故事,在故事里你可以看到经典的人机关系,炫酷的多元融汇,抽象的符号学以及深邃的太空猜想。


《观察》由诸多小游戏构成,其中包括了“复写符号”,起初玩家们会觉得这就是单纯的符号,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会注意到不同符号的意义,这些符号或是概念的图像化,或是信息的抽象化,或者是指代某个角色,最后通过“复写”的形式将背后的信息传递给玩家,这种方式非常巧妙的将信息传递和游戏性融为一体。
老实说写到这里我觉得很头疼,因为很多文化内容都被D社很好的融入到了游戏中,再继续写的话很有可能会涉及剧透,因为一些非常精彩的内容实在和游戏里链接的太紧密了,但不写这些内容这部《观察》的魅力又实在难以得到展现,最后想了半天还是稍微写一些吧。


“这些符号在复写时会表露意义,部分电影中也有类似的符号化表达”
除了符号学之外D社还将他们对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,包括对宇宙和人体的关联,以及多元宇宙的形式,往浅了说叫设定很棒巧夺天工,往深了说就是“一叶一菩提”,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,至少从这部《观察》来看游戏经不仅仅是好玩而已,本作的游戏策划更像是游戏导演,他在故事中进行作者化的表达,这是ART或者是ART GAME的创作方式。
很巧的地方是《观察》和《2001太空漫游》在人机关系上都仅仅进行了一个表态,最后将重点放到了生命和宇宙中,因为无论再怎么讨论人工智能,最后的重点也会回到人类自身,就像《2001太空漫游》中的“HAL”那样《观察》里的“S.A.M”也是如此,而且得益于游戏“玩”的动作,这种感觉被玩家心中被再次放大,机器对于人类更像是反射内心一角的镜子。


还记得《深度影响》中有这么一句话“你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方式,决定了你的生活态度”,对于创作游戏也是如此,D社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看待游戏的方式,他们看到了游戏中隐藏的可能性并将其实现,最终制作了这样一款作品,他们对游戏的态度值得肯定,更可贵的是他们看待游戏的方式,他们把游戏当作一种表达和语言,将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其中邀请玩家进行分享,游戏交互的魅力在这种表达中被进一步提升。
这就是交互性游戏的魅力,在游戏性上更加温柔但内容更有深度,将游戏作为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,创作者用游戏的方式邀请玩家进入精心编制的世界中,不仅仅光怪陆离还蕴含深意。


星夜中的奥德赛
写到这里这篇评测开始接近一篇原创,因为《观察》超短的游戏时长不好写出太多内容,如果继续聊可以写的又太多,这篇文章需要一个句号了。
《2001太空漫游》的英文原译是《太空奥德赛》,那部电影已经结束,但是属于游戏的奥德赛还远没有停止,就像库布里克当年抛弃了以往的电影形式创造了《太空奥德赛》,D社选择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制作他们的游戏,所以最后我们就用《太空奥德赛》小说中的一句话送给《观察》和电影化游戏吧——“天啊,这里全是星星啊。”


【配置需求】
《哈尔》和《s . A . m .》
看到“太空惊悚片、空间站和人工智能”的元素,我的第一反应是库布里克的电影《2001:太空漫游》,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近半个世纪了,但是”。

[配置要求]

最低配置:
操作系统:Windows 7, 8, 8.1, 10 (64位)
CPU:英特尔酷睿 i3-3240 (2 * 3400) | AMD FX-4300 (4 * 3800)
GPU:GeForce GT 640 (2048 MB) | Radeon HD 7750 (1024 MB)
内存:4 GB
硬盘:12 GB

推荐配置:
操作系统:Windows 7, 8, 8.1, 10 (64位)
CPU:英特尔酷睿 i5-6600K (4 * 3500) | AMD Ryzen 3 2200G (4 * 3500)
GPU:GeForce GTX 960 (4096 MB) | Radeon RX 570 (8192 MB)
内存:8 GB
硬盘:12 GB

展开所有内容 ↓
收起所有内容 ↑

推荐下载

相关文章